傷殘津貼可否工作?入息審查、申請資格及醫生證明最新指引

傷殘津貼可否工作?入息審查、申請資格及醫生證明最新指引

近期,香港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就新財政年度的社會福利開支進行了審議,會議中再次確認了包括傷殘津貼在內的多項公共福利金計劃金額的年度調整。根據社會福利署發布的最新消息,為應對通脹壓力,各項津貼額度將有小幅上調。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特別是對於那些身體有殘疾但仍希望投身職場的人士,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再次浮上檯面:「傷 殘 津貼 可否 工作?」這個問題不僅關乎生計,更牽涉到個人的尊嚴與社會參與感。本文將為您全面剖析此津貼的核心精神,釐清工作與申領資格之間的關係。

傷殘津貼的核心目的:是支援而非取代收入

在探討「傷殘津貼可否工作」此一核心問題前,必須先理解香港社會福利署設立此項公共福利金計劃的初衷。傷殘津貼的根本目的,是為嚴重殘疾的香港居民提供一筆定期的現金津貼,旨在幫助他們應付因殘疾而產生的額外開支,例如購買特殊醫療器材、支付更高的交通費用或聘請照顧者等。這項津貼的設計理念是「補助」性質,而非「入息替代」。

關鍵釐清: 與需要嚴格審查入息及資產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不同,傷殘津貼完全豁免資產審查及入息審查。這意味著,審批的唯一標準是申請人是否符合「嚴重殘疾」的醫學定義以及相關的居港要求,其個人有多少儲蓄、收入有多高,甚至是否正在工作,均不影響其申請資格。

因此,問題的答案非常明確:領取傷殘津貼期間,絕對可以工作。政府不僅沒有禁止,甚至鼓勵有工作能力的殘疾人士投入社會。只要您的身體狀況允許,並且能夠找到合適的崗位,所賺取的薪金並不會影響您每月領取的津貼金額。

普通與高額傷殘津貼:資格、金額及核心差異比較

傷殘津貼進一步細分為「普通傷殘津貼」與「高額傷殘津貼」,兩者的主要分別在於申請人的殘疾程度是否達到需要他人恆常照顧的水平,以及是否居於公營院舍。下表將詳細比較兩者的分別,助您判斷自己更符合哪一類申請資格。

比較項目 普通傷殘津貼 高額傷殘津貼
每月津貼金額
(2025年度參考)
HK$2,095 HK$4,190
核心資格分別 經醫生證明為「嚴重殘疾」。 除符合「嚴重殘疾」定義外,還須經醫生證明需要他人不斷照顧應付日常生活,且沒有在政府資助院舍、公立醫院或特殊學校長期住宿。
嚴重殘疾定義 兩者標準相同,詳見下文的具體定義。
資產及入息審查 完全豁免
居港及身份要求
  • 成為香港居民最少7年。
  • 申請日前連續居港最少1年(該年內離港不超過90天)。
  • (註:18歲以下申請人可豁免以上居港要求)
交通補助金 年齡介乎12至64歲的合資格申領人,每月可額外獲發交通補助金HK$340,隨津貼一同發放(申領綜援者除外)。

如何界定「嚴重殘疾」?醫生證明的關鍵標準

申請傷殘津貼的最大門檻,在於必須獲得衛生署或醫院管理局轄下醫護人員的專業評估,證明申請人的殘疾狀況符合社署的「嚴重殘疾」定義,且該狀況預計會持續至少6個月。具體標準包括以下任何一項或多項:

  • 肢體功能: 喪失二肢或以上功能、喪失雙手或雙手拇指及所有手指功能、或喪失雙腳功能。
  • 視覺障礙: 經評定為完全失明。
  • 身體活動能力: 全身癱瘓、下身癱瘓,或因疾病、創傷導致需要長期臥床。
  • 聽覺障礙: 較佳一耳的聽力損失達85分貝或以上;若介乎75至85分貝之間,則須同時有其他身體殘障。
  • 其他狀況: 任何其他殘疾情況,其嚴重程度與上述1至8項相等。

若您不確定自己的情況是否符合資格,最直接的方法是向您的主診醫生查詢,並由他們轉介作進一步的專業評估。

延伸閱讀:其他社會福利支援

除了傷殘津貼,香港政府還為不同需要的市民提供多樣化的支援。若您或家人有其他需要,不妨了解以下計劃:

申請流程與文件清單:一步步教您準備

準備充足的文件是成功申請的關鍵。除了填妥指定的「公共福利金計劃申請表」外,您還需要集齊以下證明文件:

  • ✔️ 身份、年齡及居港證明: 香港身份證副本是必須的,如有需要,可能要提供出生證明書等文件。
  • ✔️ 銀行戶口證明: 必須是申請人個人名義的本地銀行儲蓄或往來戶口。提交銀行存摺首頁(需清晰顯示姓名及戶口號碼)或月結單的副本即可。切記不可使用聯名戶口。
  • ✔️ 過往一年離港紀錄證明: 旅遊證件(如護照)內載有個人資料及最近一年所有出入境紀錄的頁面副本。
  • ✔️ 醫療證明文件: 這是最重要的文件。申請表內附有「醫療評估報告」部分,必須由認可的醫生填寫及簽署。同時,附上相關的覆診卡、醫療報告副本等,能讓審批過程更順暢。

💡 專家提示:未滿18歲申請人注意事項

若申請人未滿18歲,程序上略有不同,但更為寬鬆:

  1. 豁免居港年期: 無需滿足「居港7年」及「連續居港1年」的要求。
  2. 代理人申請: 需由父母或監護人代為申請,並提交其身份證明及與申請人的關係證明(如出生證明書)。
  3. 代收津貼: 津貼會存入其父母或監護人的指定個人銀行戶口。

結論:兼顧工作與福利,實現個人價值

總結而言,「傷殘津貼可否工作」的答案是肯定的。這項福利的設計,是為了肯定殘疾人士的內在價值,並為他們提供實質支持,讓他們在應對身體挑戰的同時,也能無後顧之憂地追求事業發展和社會參與。只要符合嚴重殘疾的醫學定義,無論您的職業是什麼、收入有多高,都有權利申請這份支援。了解清楚申請資格與流程,備妥所需文件,是邁向成功申請的第一步。這不僅是一份經濟上的援助,更是社會對每一位成員表達關懷與支持的體現。


傷殘津貼申請 常見問題 (FAQ)

❓ 1. 申請傷殘津貼有入息限制或資產審查嗎?

完全沒有。傷殘津貼是一項非經濟審查的社會福利,申請人的收入水平、工作狀況或資產多寡,均不會影響其申請資格。審批的唯一依據是申請人是否符合嚴重殘疾的定義及居港要求。

❓ 2. 領取傷殘津貼期間可否工作?

絕對可以。津貼的目的是補助因殘疾引致的額外開支,並非失業救濟。因此,受助人就業並賺取薪酬,並不會導致津貼被取消或削減。能否勝任工作,應由個人、醫生及僱主根據實際身體狀況共同評估。

❓ 3. 領取傷殘津貼後可以長期離開香港嗎?

不可以。根據現行規定,受助人在任何付款年度內,必須在香港居住滿60天,方可領取全年的津貼。若離港日數超出規定,津貼資格可能會受影響。如有特殊情況需要長期離港,應主動聯絡社會福利署申報及查詢。

❓ 4. 申請評估是否必須經由公立醫院醫生進行?

是的,評估報告必須由衛生署醫院管理局轄下的註冊醫生簽發。如果您一直在私家醫院或診所就醫,可以請您的私家醫生提供詳細的醫療報告,再轉交至公立醫院的醫生作最終評估及簽署申請表上的醫療證明部分。

❓ 5. 若殘障程度未達「嚴重殘疾」,還有沒有其他政府支援可以申請?

若未符合傷殘津貼的標準,但生活上面對經濟困難,可以考慮申請其他援助計劃。例如,以家庭為單位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會進行詳細的經濟審查。此外,長者亦可按資格及資產狀況申請「長者生活津貼」。建議直接向社會福利署或地區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查詢,尋找最適合的援助方案。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