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近期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公布的一項數據,再次觸動了全港無殼蝸牛的敏感神經。截至2025年6月底,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已經悄然攀升至5.4年,比上一季度微增0.1年。房委會解釋,這次增長主要是因為季內獲編配的單位中,有不少是位於市區的翻新公屋,其輪候時間相對較長所致。儘管這數字看似只是輕微波動,但對於望穿秋水、苦候多年的「一人公屋」申請者來說,無疑是百上加斤。在同一季度,經「配額及計分制」上樓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僅約360宗,僧多粥少的困境顯而易見。到底,現在單身人士申請公屋還要排幾耐?面對漫長的等待,除了「等」,還有沒有其他出路?本文將為你深入剖析最新的一人公屋輪候時間,拆解申請資格與計分制度,並探討幾個可能「提速」的潛在策略。
文章重點速覽
- 最新輪候時間剖析:解讀平均5.4年背後的數字意義,及其對單身申請者的真實影響。
- 申請資格全攻略:一文睇清2025年最新的入息及資產限額,以及「配額及計分制」的運作方式。
- 加快上樓三部曲:探討「特快公屋」、轉家庭隊伍等可行方法的利弊。
- 常見迷思破解:解答關於申請年齡、長者優先等常見疑問。
最新輪候時間焦點:數據背後的警號
官方數據解讀:為何平均輪候時間升至5.4年?
房委會公布的「5.4年」是「平均輪候時間」,這個數字是根據過去12個月內獲安置上樓的「一般申請者」的等待時間計算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一般申請者」主要指家庭和長者一人申請。房委會指出,2025年第二季的數據微升,是因為該季度內,部分獲編配市區翻新單位的申請者,其本身的輪候時間已非常長,從而拉高了整體平均數。這也側面反映出,市區盤源的稀缺和受歡迎程度,是導致輪候時間居高不下的主因之一。
對非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實際影響有多大?
對於非長者一人申請者而言,「5.4年」這個數字參考價值有限,甚至可以說是過於樂觀的估算。因為單身人士(非長者)申請公屋,是歸類於「配額及計分制」的隊伍中,獨立於一般申請者之外。房委會每年會為這個隊伍設定一個編配名額,然後根據申請人的分數高低來決定誰能上樓。由於申請人數眾多而配額有限(2025年第二季僅編配約360宗),實際的等待時間遠超平均水平,等候十年或以上已是常態。 因此,當你看到平均輪候時間上升時,可以預期計分制隊伍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一人公屋申請全攻略:從資格到計分
了解殘酷的現實後,我們更要清晰掌握遊戲規則。想加入輪候大軍,首先要跨過基本門檻,然後就是在計分制中「儲分」。
第一步:符合申請基本資格(入息及資產限額2025最新版)
公屋是為基層市民提供的福利,因此對申請人的經濟狀況有嚴格要求。每年房委會都會根據最新情況調整入息及資產限額,申請前必須確保自己符合標準。你可以參考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提供的公屋申請資格驗算工具,以獲得最準確的資訊。
| 申請人類別 | 每月最高入息限額 | 總資產淨值限額 |
|---|---|---|
| 1人 | HK$12,940 | HK$278,000 |
| 2人家庭 | HK$19,550 | HK$376,000 |
*以上數據為2025/2026年度的臨時數字,最終以房委會公布為準。入息及資產限額每年或有調整。
核心關鍵:「配額及計分制」如何運作?
對於18歲至59歲的單身申請者,「配額及計分制」是決定你上樓順序的唯一標準。這個制度的核心思想是「排隊愈耐,年紀愈大,分數愈高」。
分數計算方法如下:
- 年齡得分:申請人年滿18歲時,會獲得0分。之後每增加一歲,就加1分。例如,你18歲申請,到了28歲,年齡分就是10分。
- 輪候時間得分:成功登記後,每多等一個月,就加1分。
- 額外加分:若申請人居於公屋單位,會因「一個家系」原則而獲得額外30分。
總分 = (申請時年齡 – 18) + (輪候月數) + (額外分數)
房委會會定期設定一個分數線,達到或超過該分數線的申請者,才有機會進入詳細資格審查和後續的編配程序。
如何預估自己還要排幾耐?
你可以透過房委會網站查詢自己的申請進度,並了解當時已獲安排詳細資格審查的申請者的大約分數。將自己的分數與之對比,就能大概估算出自己所處的位置。但這僅為估算,因為每年的配額和申請人數都在變化,實際時間無法精準預測。
不想再等了?3個可能縮短輪候時間的方法
面對遙遙無期的等待,不少申請人都在尋求「捷徑」。以下是三個經常被討論的方法,但每種方法都有其利弊和限制。
方法一:申請「特快公屋編配計劃」的利與弊
「特快公屋編配計劃」每年推出一次,提供一些因涉及不愉快事件(如自殺、兇殺)或層數、坐向、設計等條件欠佳而受歡迎程度較低的單位。申請人可以「打尖」提早上樓。
- 優點:最大的好處是快!輪候時間可以大幅縮短,甚至快幾年上樓。
- 缺點:單位本身可能有心理上或物理上的缺陷,需要申請人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部分單位設有租住限制(例如,首三年內不可申請調遷)。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我們的【特快公屋等幾耐?2025申請時間表、凶宅迷思及真實個案全拆解】。
方法二:考慮轉為家庭申請隊伍
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如果你有結婚的打算,或者可以與符合資格的家人(如父母、兄弟姊妹)一同申請,便可以從「計分制」隊伍轉到輪候時間快得多的「一般申請者」隊伍。家庭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遠比單人申請短,是改變遊戲規則的關鍵一步。
方法三:持續進修或增加工作經驗是否能加分?
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現行的「配額及計分制」下,學歷、工作經驗、專業技能等個人因素,並不會為你帶來任何額外分數。 該制度只看重兩個因素:年齡和輪候時間。因此,花時間進修或轉工,並不能直接幫助你加快上樓。與其寄望於此,不如專注於確保自己的入息和資產持續符合申請資格。
常見問題 (FAQ) – 關於一人公屋輪候的迷思
問題一:年滿18歲立即申請,會不會比較快上樓?
答案是:會,但效果可能不如想像中顯著。 儘早申請的好處是,你可以立即開始累積「輪候時間分」(每月1分)。假設你和另一位30歲才申請的人相比,在同齡時,你已經多了12年 x 12個月 = 144分。然而,由於計分制下高分者眾,這144分是否足以讓你大幅拋離對手,還得視乎當時的整體競爭情況。但無論如何,早申請始終比晚申請有優勢。
問題二:為什麼長者一人申請的輪候時間短很多?
香港的房屋政策對長者有明顯的傾斜。長者一人申請公屋有專屬的「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他們不需納入「配額及計分制」,而是與一般家庭申請者一同輪候。政府的目標是將長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維持在較短的水平(例如3年左右),以體現對長者的關懷。因此,他們的輪候時間自然比非長者一人申請快得多。
問題三:「綜合輪候時間」和「平均輪候時間」有何不同?
這兩個是房委會用來衡量輪候情況的不同指標。「平均輪候時間」是我們通常聽到的數字(如5.4年),它只計算過去12個月獲安置的「一般申請者」。而「綜合輪候時間」則是一個更全面的指標,它涵蓋了所有在輪候冊上,但尚未獲首次配屋的申請者。這個數字通常更高,更能反映整體輪候的嚴峻程度,但房委會較少對外公布。
總結
總括而言,香港的一人公屋輪候時間無疑是一場漫長的耐力賽。最新的5.4年數據,再次提醒我們公共房屋資源的緊張,特別是對非長者單身申請者來說,透過計分制上樓的道路依然充滿挑戰。對於仍在等待的申請者,最務實的做法是:第一,定期檢查並確保自己持續符合入息及資產要求;第二,積極了解如「特快公屋」等其他可能性,評估其是否適合自己;第三,若個人情況許可(如計劃結婚),考慮轉為家庭隊伍申請,這將是縮短等待時間最有效的途徑。在等待的同時,調整心態,積極規劃個人財務和生活,或許才是面對這場「持久戰」的最佳策略。未來房屋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可能影響輪候時間,我們將持續為你關注最新動態。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