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團圓不熱鬧 香港飲食業遇冷 市民外遊熱潮引關注!國慶黃金周能否回暖經濟?

中秋節作為香港的一個重要傳統節日,通常是家庭團聚和朋友聚會的時刻。然而,今年的中秋節(9月18日)卻未能如預期般帶動飲食業的生意。根據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的說法,今年的食肆生意額較去年下跌近15%,這一數字無疑讓業界感到憂心。

下降原因分析

今年中秋的生意額下降,主要原因在於市民選擇北上消費和外遊趨勢持續。黃家和指出,許多市民利用假期前往大灣區以外的城市或東南亞旅遊,這使得香港的飲食業面臨顯著的挑戰。根據他提供的數據,週末出境人次明顯多於入境人次,加上香港的經濟環境不佳,導致消費意願減弱。

指標 2023年數據 2022年數據 變化
中秋節食肆生意額減少 10%-15% 減少
平均每圍酒席價 $4500 $5000 減少10%
旅客消費比例 10%-12%

假期消費趨勢

在中秋節的假期裡,儘管有些特定活動(如舞火龍和無人機表演)吸引了部分遊客,但整體而言,其他地區的食肆仍然相對冷清。黃家和認為,吸引本地市民留港消費才是最為重要的策略。根據他對市場的預測,隨著十一國慶的臨近,政府將推出超過400項慶祝活動,希望藉此改善消費氣氛。

旅遊業的影響

另一方面,旅遊促進會的總幹事崔定邦指出,中秋期間本港的酒店入住率理想,吸引了不少短途旅客,並促進了酒店業的收入。他表示,無人機表演使維港兩岸的酒店房價較平日有所上升,雖然整體房價保持穩定,但仍顯示出中秋假期對旅遊業的拉動效應。

期望與展望

展望國慶假期,黃家和預計每日會有約300團內地團來港,這一數字是平日的兩倍。然而,他也擔心市民可能會利用四天的假期選擇離港旅遊,這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本地的消費市場。他強調,吸引本地居民留港消費仍是當前經濟回暖的關鍵。

總結

整體而言,中秋節假期的表現顯示出香港經濟在面對多重挑戰下的脆弱性。雖然有部分活動吸引了旅客,但本地居民的消費趨勢卻顯示出下降。未來,如何吸引市民留港消費,並啟動本地市場將是政府及商界亟需面對的課題。

隨著國慶的臨近,各方對於如何提升消費信心和經濟活力的關注度亦日益增加,希望在接下來的假期能見到更為正面的經濟表現。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