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每年報稅季都令人頭痛,特別是當政府推出新政策時,總會擔心自己計錯數、交多稅。就在今年2月28日,香港財政司司長發表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當中一項關於個人入息課稅和薪俸稅的改動,瞬間成為全城熱話。政府宣布將為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引入「標準稅率兩級制」,這項新政策直接衝擊了高收入人士的稅務規劃。具體來說,年收入超過500萬港元的納稅人,其超出部分的稅率將由15%提升至16%。此舉預計將影響約1.2萬名高收入人士,佔總納稅人數的0.6%,並為庫房每年增加約9.1億元收入。雖然有意見認為新措施對中產影響不大,但對於收入來源多樣、或考慮是否選擇個人入息課稅計算方式的朋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稅務策略的契機。究竟這個新制度如何運作?它與傳統的薪俸稅有何分別?在甚麼情況下,選擇個人入息課稅才能幫你「慳到盡」?別擔心,這篇文章將為你全面拆解,讓你輕鬆應對2025年的報稅季。
最新稅務政策焦點:標準稅率兩級制深度剖析
面對稅制變革,最緊要係「知己知彼」,先了解清楚政策的來龍去脈,才能百戰百勝。這次的「標準稅率兩級制」聽起來好像很複雜,但其實概念相當直接。
💡政策速覽:什麼是薪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的標準稅率兩級制?
簡單來說,這是在現有的「標準稅率」基礎上,再劃分出一個新的層級。以往,當你的入息淨額(扣除所有免稅額和扣除額後)高到某個水平,稅局會用一個固定的「標準稅率」(15%)來計算你的最終稅款,以較低者為準(累進稅率 vs. 標準稅率)。
在新制度下,這個標準稅率被分拆成兩級:
- 首500萬元的入息淨額:稅率維持不變,繼續沿用 15%。
- 超過500萬元的入息淨額部分:稅率則上調至 16%。
📈影響解析:這項新政策對不同收入階層的納稅人有何具體影響?
對於絕大部分打工仔來說,其實可以鬆一口氣,因為這項政策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針對最高收入的一小撮人。如果你的年收入淨額在500萬元以下,那麼這次改動對你完全沒有影響。但如果你的年收入淨額超過500萬元,你的稅務負擔將會增加。舉個例:
假設李先生的年入息淨額為600萬元。
舊制度下:應繳稅款為 600萬 x 15% = 90萬元。
新制度下:應繳稅款為 (500萬 x 15%) + (100萬 x 16%) = 75萬 + 16萬 = 91萬元。
影響:李先生需要比以往多繳1萬元的稅款。
雖然對單一個體來說增幅不算巨大,但積少成多,這也提醒了高收入人士,是時候更仔細地規劃自己的稅務,特別是考慮是否應該選擇個人入息課稅,以合併不同收入來源來獲取最大的稅務效益。
個人入息課稅 vs. 薪俸稅:我應該如何選擇?
每年收到「綠色炸彈」(報稅表)時,最多人糾結的問題之一,就是到底應該分開用薪俸稅報,還是選擇個人入息課稅?要做出精明選擇,首先要搞清楚它們的本質區別。
🤔核心定義:個人入息課稅是什麼?它並非一種稅項,而是一種報稅選項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很多人誤以為「個人入息課稅」是與「薪俸稅」、「利得稅」和「物業稅」並列的稅種,但其實並非如此。個人入息課稅(Personal Assessment)是一種稅務評估方式,它允許納稅人將所有應課稅的收入來源(薪俸、業務利潤、租金)合併在一起,然後像計算薪俸稅一樣,扣除各種扣除項目和免稅額,再以累進稅率計算總稅款。
簡單來說,它像一個「打包處理」的方案,讓你把散落在不同地方的收入集合起來,用一個統一的、可能更優惠的方式去計稅。
📊一張圖看懂:個人入息課稅與薪俸稅的關鍵分別
為了讓大家更清晰地理解,我們用一個表格來做個全方位比較:
比較項目 | 薪俸稅 | 個人入息課稅 |
---|---|---|
適用人士 | 所有收取薪金、工資、佣金等因受僱而產生收入的人士。 | 通常是香港永久性居民或臨時居民,且擁有多於一種應課稅收入來源。 |
收入來源 | 僅計算來自受僱工作的收入。 | 可合併計算: – 薪俸稅下的入息 – 利得稅下的業務利潤 – 物業稅下的租金收入 |
計算方式 | 以薪俸收入減去扣除額及免稅額,按累進稅率計算。 | 將所有收入來源的總額相加,再減去所有相關的扣除額及免稅額,按累進稅率計算。 |
主要好處 | 計算簡單直接,適合只有單一打工收入的人士。 | 核心優勢: – 可用個人免稅額抵銷租金或業務利潤 – 業務虧損可用來抵銷其他收入 – 已婚夫婦合併報稅,可能節省更多 |
推薦文章
想了解更多關於夫婦報稅的慳稅秘訣?可以參考我們的詳細分析:【合併報稅全攻略:夫婦入息高低不同應如何選擇?一文拆解慳稅策略與2025最新免稅額】,助你做出最明智的財務決策。
💰決策關鍵:在哪些情況下選擇個人入息課稅能助你繳納更少稅款?
理論講完,不如來點實際的。到底哪些人最應該考慮選擇個人入息課稅呢?以下是幾個典型的「慳稅場景」:
- 擁有多種收入來源,但只有薪俸收入能享有免稅額:
如果你除了打工,還有物業出租,甚至經營小生意。在分開評稅的情況下,你的租金收入要按標準稅率15%繳交物業稅,業務利潤也要交利得稅,而你的個人免稅額只能用來抵銷薪俸稅。但若選擇個人入息課稅,你就可以用你的個人免稅額(例如基本免稅額、子女免稅額、供養父母免稅額等)來一次過抵銷你所有的收入總和,慳稅效果可能非常顯著! - 你的獨資業務出現虧損:
做生意有賺有蝕。如果你經營的獨資或合夥業務在該年度出現虧損,選擇個人入息課稅是你的「救星」。因為在個人入息課稅下,這筆業務虧損可以用來直接抵銷你的薪俸收入或租金收入,從而大幅降低你的總應課稅入息。 - 主要收入來自租金或業務,但薪俸收入很低甚至沒有:
假設你是一位全職包租公/婆,或者是一位自由工作者,沒有固定僱主。如果單獨計算,你的租金或業務利潤無法享受累進稅率的好處。透過選擇個人入息課稅,你就能將這些收入納入累進稅率的計算框架,並享有各項免稅額,稅款往往比單獨繳交物業稅或利得稅要低得多。
手把手教學:個人入息課稅計算三部曲
了解完基本概念,就讓我們進入實戰環節。個人入息課稅計算看似複雜,但只要跟著以下三個步驟,你也能輕鬆掌握。
1️⃣第一步:整合你的總入息(薪俸、業務利潤、物業租金)
首先,你需要像收拾房間一樣,將一年內所有應課稅的收入來源全部找出來,加總在一起。這包括:
- 薪俸入息:全年總薪金、花紅、佣金、津貼等。
- 業務利潤:你作為獨資東主或合夥人的業務應評稅利潤。
- 物業入息:物業的應評稅淨值(即租金收入扣除20%的修葺及支出的標準免稅額)。
2️⃣第二步:找出所有可用的扣除項目及免稅額(附2024/25最新免稅額總表)
整合總收入後,下一步就是盡可能地找出所有合資格的扣除和免稅額,這是慳稅最關鍵的一環。常見的項目包括:
扣除項目:個人進修開支、認可慈善捐款、居所貸款利息、強積金供款等。
免稅額: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以下是2024/25課稅年度的主要免稅額,方便你參考:
2024/25 課稅年度主要免稅額 | |
---|---|
基本免稅額 | HK$132,000 |
已婚人士免稅額 | HK$264,000 |
子女免稅額(每名) | HK$130,000 |
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每名) | HK$37,500 |
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免稅額 (每名) (60歲或以上) | HK$50,000 |
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免稅額 (每名) (55-59歲) | HK$25,000 |
單親免稅額 | HK$132,000 |
傷殘受養人免稅額(每名) | HK$75,000 |
*注意:以上為常用免稅額,詳細資格及最新資訊請以稅務局公佈為準。
3️⃣第三步:應用累進稅率完成稅款計算(附計算實例)
將「總入息」減去所有「扣除項目和免稅額」後,你就會得出「應課稅入息實額」。最後一步,就是將這個數額套入以下的累進稅率表來計算最終稅款。
計算實例:
王小姐是單身人士,全年薪俸收入HK$400,000,她同時將一個物業出租,年租金收入HK$180,000。她有資格申請基本免稅額,並向認可慈善機構捐款HK$10,000。
1. 計算總入息:
– 薪俸入息: HK$400,000
– 物業入息淨值: $180,000 x (1-20%) = HK$144,000
– 總入息: $400,000 + $144,000 = HK$544,0002. 計算應課稅入息實額:
– 總入息: HK$544,000
– 減:慈善捐款: HK$10,000
– 減:基本免稅額: HK$132,000
– 應課稅入息實額: $544,000 – $10,000 – $132,000 = HK$402,0003. 按累進稅率計算稅款:
– 首 $50,000 @ 2% = $1,000
– 接著 $50,000 @ 6% = $3,000
– 接著 $50,000 @ 10% = $5,000
– 接著 $50,000 @ 14% = $7,000
– 餘額 $202,000 @ 17% = $34,340
– 初步稅款總額 = HK$40,340最後,還要計算按標準稅率計算的稅款作比較:($544,000 – $10,000) x 15% = HK$80,100。由於累進稅率計算出的$40,340較低,王小姐的最終應繳稅款為 HK$40,340。
常見問題 (FAQ) – 關於個人入息課稅的常見疑問
個人入息課稅需要自行申請嗎?稅務局會否自動為我選擇?
你需要主動出擊!稅務局並不會自動為你選擇最有利的評稅方式。你需要在填寫報稅表(BIR60)時,在相關部分表示選擇以個人入息課稅方式評稅。不過,即使你沒有選擇,但稅務局在審核你的個案時,如果發現選擇個人入息課稅對你更有利,通常會主動以該方式為你計算稅款,並在評稅通知書上列明。但為穩妥起見,如果你認為自己符合上述的「慳稅場景」,最好還是自行在報稅表上提出申請。
夫婦合併報稅並選擇個人入息課稅,有什麼特別的好處?
當夫婦二人都有應課稅收入時,合併報稅並同時選擇個人入息課稅,可能會產生「1+1 > 2」的慳稅效果。最大的好處在於,如果其中一方的收入較低,其未用盡的免稅額(例如基本免稅額、供養父母免稅額等)可以「轉移」給收入較高的一方使用。這對於收入差距較大的夫婦尤其有利,可以有效拉低高收入一方的應課稅入息,從而降低整體的稅務負擔。想知道自己家庭是否適合?可以參考這篇詳細的夫婦合併報稅分析。
如果我的獨資業務出現虧損,能否在個人入息課稅計算中扣除?
絕對可以,而且這是選擇個人入息課稅的一大誘因!如果你在該課稅年度有其他收入(如薪俸或租金收入),你的業務虧損金額可以直接用來抵銷這些收入。例如,你年薪50萬,但你的網店生意虧損了10萬,在個人入息課稅下,你的薪俸收入會先被虧損抵銷,只剩下40萬用來計算稅款,慳稅效果立竿見影。
我如何知道選擇個人入息課稅是否真的划算?
最好的方法就是「計掂條數」。在提交報稅表前,強烈建議使用稅務局提供的官方工具。你可以到稅務局的「稅款計算機」網站,分別輸入在「分開評稅」和「個人入息課稅」兩種情況下的收入和扣除資料,系統會即時為你計算出兩種方案下的應繳稅款。哪個數目較低,一目了然,讓你輕鬆做出最精明的選擇。
總結
總括而言,掌握個人入息課稅的計算核心並不困難,關鍵在於理解其「合併打包」的慳稅原理。讓我們快速回顧本文的3大重點:
- 個人入息課稅是選項,不是稅種:它能讓你合併薪俸、業務及租金收入,以更全面的方式享受免稅額和累進稅率。
- 誰最適合:擁有多元收入、業務虧損,或主要收入來自非薪俸來源的人士,通常能從中獲得最大稅務利益。
- 計掂條數是王道:在做最終決定前,務必使用稅務局的稅款計算機進行估算,數據會告訴你最有利的評稅方式。
面對最新的標準稅率兩級制,高收入人士及收入結構複雜的朋友,更應積極了解個人入息課稅的運作。合法地優化自己的稅務負擔,是每個精明納稅人的必修課。希望這篇詳盡的指南,能助你在報稅季中運籌帷幄,慳得更多!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