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入息課稅 vs 薪俸稅:2025新稅率下的慳稅比較與應對策略

個人入息課稅 vs 薪俸稅:2025新稅率下的慳稅比較與應對策略

踏入2025年,香港稅務環境迎來新的變革。財政司今年稍早發布財政預算方案,正式宣布針對薪資俸稅及個人入息課稅實施兩級標準制升級,這項措施在香港社會引起廣泛討論。新稅制旨在為高收入群體的稅收負帶來結構性調整,超超超過500萬香港年薪的納稅人將面臨更高的成長速度。此政策頻率,不僅直接影響打工一族的稅務規劃,更突出讓擁有同時多元收入來源,例如、或物業出租的居民,投資重新投資應選擇「薪俸稅」或「個人息課稅」入帳才是更精明的財政決策。

什麼是薪俸稅?

在香港,按《稅務條例》徵收的直接稅種有明顯的,分別是針對個人工資金收入的工資俸稅、針對業務利潤的利得稅以及針對物業租金收入的物業稅。工資俸稅是大部分「打工仔」最常接觸的稅種,它適用於任何因受僱工作而獲得的入息,無論是全職還是兼職。

薪俸稅的主要範圍包括:

  • 薪資、工資、佣金、花紅及額外獎勵
  • 雇主提供住宅的「租約」
  • 折價費 折價金

根據2024/25課稅年度(即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的規定,個人消防基本額為13.2萬元。這意味著,只要您的年薪超過一筆金額,便有責任提交報稅表並追繳工資俸稅意思是,即使是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只要其收入來自受僱於某公司,而不以自僱形式提供服務,其收入也應按工資俸稅處理。正好,自僱人員(不一定有註冊公司)則應申報利得稅。

薪俸稅點樣計? 偶像法高下立見

稅務局在計算您的應稅稅款時,會採用兩種方法分別計算,並以稅金較低者為準。這兩種方法分別是「累進稅率」制和「稅率標準」制。

計算方法一:應課稅息入實額x累進成長率

它允許你從各種城鎮項目中的總收入(如強積金供款、個人進修支出等)和免稅額(如免稅額、阿富汗基本款等),然後再按累進額計算稅款。

應課稅入息實額 = 入息縣 – 城鎮 – 消防額

以下為2024/25課稅年度累進舊表:

應課稅入息實額 (香港) 成長率 稅金 (香港)
首 $50,000 2% 1,000 美元
其後 $50,000 (即 $50,001 – $100,000) 6% 3,000 美元
其後 $50,000 (即 $100,001 – $150,000) 10% 5,000 美元
其後 $50,000 (即 $150,001 – $200,000) 14% 7,000 美元
餘額 17%

計算法二:入息淨額x標準成長率

此方法主要影響高收入人口。它只是爺爺奶奶項目,但不能使用任何納稅金額。計算相對簡單,但通常稅金會較高。

淨利額 = 入息縣 – 城鎮

因應最新財政預算方案,2024/25課稅年度開始實施新的兩級制標準稅:

入息淨額 (港幣) 成長率
首 $5,000,000 15%
餘額 16%

實例剖析:收入相同,稅金大不同

假設陳先生年薪為80萬港元,每月強積金供款$1,500(全年$18,000)且僅佔用$132,000的基本消防額。我們來看看他的應繳稅款:

方法一:累進重新計算

入息:$800,000

減:強積金供款:$18,000

入息淨額:$782,000

減少:基本設施金額:$132,000

應課稅入息實額:$650,000


首$200,000 稅:$16,000

餘額 ($650,000 – $200,000) x 17%:$76,500

申請解決總稅金:$92,500

方法二:標準成長率計算

入息:$800,000

減:強積金供款:$18,000

入息淨額:$782,000

由於入息淨額未超過$5,000,000,適用稅率為15%。


申請繳稅:$782,000 x 15%

申請解決總稅金:$117,300

兩者取其低,所以陳先生的應繳稅款為92,500美元(未計算稅款寬減)。由此可見,對於大多數中產階級來說,累進成長通常最為有利。

什麼是個人入息課稅?合併報稅的智慧

個人入息課稅(Personal Assessment)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徵稅,而是一種稅務減免的選項。它允許納稅人將不同來源的收入,包括薪俸稅、利得稅和房產稅下的收入,合併在一個報稅表內進行評稅項目。簡單來說,如果你是同時擁有以下多個身分的「斜槓族」或年輕人,個人入息課稅可能就是你的「慳稅神器」:

  • 受僱的打工仔(有薪俸稅收入)
  • 經營小生意或網店的東主(有利得稅收或虧損)
  • 擁有出租物業的業主(有財產稅收入)

選擇入息課稅的最大好處是,你可以用某項業務的虧損(如,赤字業務虧蝕)來抵銷其他來源的收入(如,工資金或租金收入),從而降低你的總應課稅入息。另外,在個人入息課稅下,你可以用工資俸稅下的各項物資補額(如供養父母補額),而這些補額在獨立利計算得稅或稅款時是不能佔用的。

個人入息課稅 vs. 薪俸稅:分別核心

為了更清楚地理解兩者的不同,以下從適用範圍和計算方式上進行了觀察比較:

比較項目 薪俸稅 個人入息課稅
性質 附帶直接稅項 自願選擇稅務減免安排
適用範圍 僅針對個人的薪金、佣金、花紅等受僱收入。 綜合計算薪俸稅、利得稅及物業稅下的所有收入。
計算方式 依薪資收入以累進成長率或標準成長率計算(取低者)。 將各項收入總和、城鎮相關支出、稅金、城鎮項目及消防額後,以薪俸稅的累進支出計算。
主要優勢 直接計算,僅適用於單一收入來源。 可用業務虧損抵銷其他;可利用個人免稅額扣減租金或利潤收入,從而可能降低稅收總收入。

報稅必看:2025年可扣稅項目全攻略

無論您選擇哪種評稅方式,充分利用所有合資格的稅務項目都是慳稅的關鍵。以下是2024/25扣稅年度可申請的主要扣稅項目,善用這些稅務稅務項目,能有效降低您的應課稅入息實額。

  • 個人進修支出:最高$100,000
  • 認可慈善投資:最高為應評稅入息的35%
  • 自願性健康保險計劃保費:每月受保人最高$8,000
  • 合資格年金保障費及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養(TVC):雙方合計最高$60,000
  • 強積金計劃現有供款:最高$18,000
  • 住宅租金:最高$100,000
  • 居所貸款利息:最高$100,000
  • 長者住宿支出支出:最高$100,000

除上述增值稅項目外,別忘記還有各項個人納稅額,例如已進出口稅額、剩餘納稅額、供養父母及祖父母可納稅額等。詳情請參考香港稅務局官方網站的最新資料。

善用「扣稅三寶」:慳稅同時增加保障

其中,俗稱的扣稅三寶」-自願健保(VHIS)、符合資格延期年金(QDAP)及強積金可扣稅自願性供款(TVC)-成為中產階級進行稅務及理財規劃的熱門工具。

  1. 稅務繳付:所繳稅款或可用於稅務城鎮的供款,直接減免應繳稅款。
  2. 保障能力:同時為自己和家人的醫療及退休生活補充一部分保障,未雨綢繆。

透過運用這三項扣稅工具,納稅人不僅能立即採用到稅務減免,更能長期地為未來建立穩健的財務安全網,實現理財與雙贏的奠定基礎。例如,做好強積金供款教學的功課,讓你更了解如何創造財富財富。

FAQ 常見問題

如果我只有薪資收入,需要考慮個人入息課稅嗎?

不需要。如果您的收入來源只有薪俸稅範圍內的入息,稅務局會自動為您按薪俸稅評稅,您亦無法從個人入息課稅中獲得額外的稅務權益。個人入息課稅只對擁有利得稅和/房產或房產稅收入的人士有潛在好處。

選擇了個人入息課稅後,還需要獨立繳交薪俸稅嗎?

不需要。一旦您選擇並按個人息課稅方式徵稅,稅務局將您所有的收入來源(薪俸、利潤、租金)合併計算出應繳稅款。您只需繳納此總稅款即可,消耗用再分繳薪俸稅、利得稅或物業稅。

業務虧損,個人入息課稅可以如何幫助?

這是個人入息課稅最大的優點之一。假設你正職年薪50萬港元,同時經營的網店今年虧損了10萬港元。在個人入息課稅下,你用這10萬虧損來抵銷你的工資可以收入,即只需40萬港元的入息來計算稅款,這樣就大大減少了低納稅負擔。

如何在報稅表上選擇個人入息課稅?

需在普通個人報稅表(BIR60)的第7部分中,明確個人入息課稅。您必須在指定限額的作業補稅申請。即使您選擇了,稅務局也將為您評估有利,只有在您是否需要繳交的稅款之前先評稅為低時,才會以個人入息課稅的方式向您發出評稅通知書。

結論

綜合來看,薪俸稅是針對單一受僱收入的基礎稅項,而個人入息課稅則為擁有多元收入(特別是涉及業務納稅或需繳利得稅、物業稅)的納稅人而設定的稅務減免選項。 2025年稅季的新變化,納稅人應更加註意,如果您只是單純的“打工仔”,專注於用盡所有適用的外貿項目和納稅額即可;如果您兼營多工或有其他投資收入,則應花時間計算個人入課稅是否影響您承擔稅務的稅收負擔,做出最明確的選擇。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