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網上申請回顧與2025年失業救濟金替代方案

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網上申請回顧與2025年失業救濟金替代方案

近日,香港政府統計處公佈的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據,再次引發了公眾對就業市場前景的廣泛關注。數據顯示,儘管整體失業率保持在相對平穩的水平,但部分行業的就業壓力依然顯著,不少基層家庭的經濟狀況持續受壓。這一背景讓人不禁回想起數年前為應對疫情衝擊而推出的「臨時失業支援計劃」。雖然該計劃的網上申請渠道早已關閉,但其提供的萬元援助在當時確實為許多家庭解了燃眉之急。如今,面對新的經濟挑戰,了解當下仍然有效的失業或就業不足支援渠道,顯得尤為重要。

官方失業支援回顧:一萬元「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的啟示

在2022年,香港政府在第六輪「防疫抗疫基金」下推出了核心措施——「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為因第五波疫情而失去工作或短暫停工的市民提供一筆過HK$10,000的援助。這項計劃的申請資格主要圍繞三大核心:

  • 失業狀態: 申請時需已連續失業至少30天。
  • 收入限制: 在2021年第四季,月收入需介乎HK$2,700至HK$30,000之間。
  • 工作背景: 申請人需證明曾在指定期間內有工作記錄,政府主要透過強積金(MPF)戶口記錄進行審核。

當時的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網上申請流程雖然便捷,但也揭示了不少市民因工作性質特殊(如現金出糧、散工)而缺乏MPF記錄,導致申請困難。雖然此計劃已結束,但它提醒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困境,社會上仍需恆常、多元的支援網絡。目前,雖然沒有由政府直接推出的同類「失業救濟金」,但多個非政府組織(NGO)及福利機構提供了重要的替代方案。

現時可申請的緊急援助:兩大恆常失業救濟金替代方案

當政府的臨時措施結束後,市民的目光便轉向了由大型慈善機構營運的緊急援助基金。這些基金運作多年,機制成熟,是失業者尋求即時幫助的重要途徑。

💰公益金及時雨基金

「公益金及時雨基金」自2004年成立以來,一直是應對家庭突變或個人困境的「及時雨」。它專為那些暫時無法獲得其他政府資助或正處於等候期的家庭提供快速、短期的經濟援助。這對於因突然失業而頓失收入來源的家庭來說,無疑是重要的支援選項。

項目 詳情
🎯 申請資格 年滿18歲的香港居民,因失業、疾病、意外等原因陷入經濟困難,且無法維持基本生活開支的個人或家庭。
💵 支援金額 每宗成功申請個案可獲HK$3,000至HK$12,500的援助金。
🔄 申請頻次 每隔6個月可重新申請,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持續支援。
✍️ 申請方法 需透過全港27間伙伴機構轄下的91個批核中心提交申請,詳情可參閱公益金官方網站

🤝保良局扶弱基金

保良局作為本港歷史悠久的慈善機構,其「扶弱基金」旨在為遭遇突變、意外或有特殊困難的個人及家庭提供短暫的經濟實質援助。雖然其援助金額上限較低,且申請頻次有限制,但對於首次面臨失業衝擊的家庭,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求助渠道。

項目 詳情
🎯 申請資格 有需要的香港居民,並需符合特定的家庭入息及資產限額。
💵 支援金額 每次最高援助金額為HK$6,000。
🔄 申請頻次 每位申請人五年內僅可獲資助一次。
✍️ 申請方法 必須經由保良局、政府部門或法定機構(如醫管局)的註冊社工進行轉介。

就業不足人士注意:在職家庭津貼計劃詳解

對於那些並非完全失業,而是開工不足、收入銳減的「打工仔」而言,「在職家庭津貼計劃」(簡稱「職津」)是更貼合需求的選項。此計劃旨在支援工時較長但收入偏低的在職家庭,特別是有兒童的家庭,以紓緩他們的經濟壓力並鼓勵持續就業。它並非傳統的失業救濟金,而是一種補充收入的援助。

申請「職津」以住戶為單位,需要滿足特定的每月總工時要求,同時家庭的入息及資產不能超過指定限額。津貼金額分為基本、中額及高額三級,並設有兒童津貼。值得留意的是,津貼額會根據住戶入息水平,以全額、3/4額或半額發放。想了解最新的申請資格和津貼計算方法,可以參考這篇詳盡的在職家庭津貼攻略

💡 專家提示:

「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網上申請」的經驗告訴我們,保留完整的收入及工作證明至關重要。無論是糧單、僱傭合約還是銀行轉賬記錄,都應妥善保管,以備不時之需。對於自僱或從事散工的人士,建立強積金自願性供款戶口,不僅是為退休做準備,更是建立個人工作記錄的有效方式。

應急周轉選項:私人貸款的利與弊

當上述基金或津貼的申請需時,或申請人因各種原因不符合資格時,部分人可能會考慮申請私人貸款以解燃眉之急。現時市面上有不少財務公司提供免TU、免入息證明的貸款方案,聲稱可以即時批核、快速過數。

然而,這類貸款往往伴隨著極高的實際年利率(APR)。申請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貸款只是一種短期的財務工具,而非解決長期失業問題的根本方法。在決定借貸前,必須仔細評估自身的還款能力,避免陷入債務泥潭。比較不同機構的私人貸款計劃,了解所有條款及細則,是保障自己的不二法門。

忠告:借定唔借?還得到先好借!

常見問題 FAQ

政府現時還有提供類似「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的現金津貼嗎?

截至目前,香港政府並未推出恆常性的失業救濟金計劃。2022年的一萬元「臨時失業支援計劃」是一次性的防疫抗疫措施,現已結束。失業人士目前主要依賴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計劃,或向非政府機構的緊急援助基金求助。

申請公益金或保良局的援助,需要準備甚麼文件?

一般而言,申請這類基金需要提供身份證明文件副本、家庭經濟狀況資料(如銀行月結單、租約)、失業或收入減少的證明(如解僱信、離職證明),以及由社工撰寫的轉介信。具體要求請以各機構的最新公佈為準。

如果我是開工不足,收入大減,可以申請哪種支援?

對於就業不足(開工不足)的人士,「在職家庭津貼計劃」是較為合適的選擇。此計劃的核心是補助有工作的低收入家庭,只要您的家庭總工時、入息及資產符合要求,便可提出申請,以獲得額外津貼幫補家計。

失業期間考慮私人貸款,有什麼最大的風險?

最大的風險在於還款壓力。失業期間收入不穩定,借貸可能導致債務越滾越大。特別是那些標榜「易批」的貸款,實際年利率可能非常高。一旦無法按時還款,不但會影響個人信貸評級(TU),更可能面對法律追討,令財務狀況雪上加霜。因此,借貸前必須三思,並視之為最後的應急手段。

總結

雖然政府層面的「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網上申請」已成過去式,但面對失業或就業不足的挑戰,市民並非孤立無援。從公益金、保良局等機構提供的緊急援助,到針對在職貧窮的在職家庭津貼,社會上依然存在多個支援網絡。關鍵在於了解各項計劃的特點和申請門檻,選擇最適合自身情況的求助途徑。同時,保持謹慎的理財態度,避免因一時之急而陷入高息債務的陷阱,是保護自己和家人的重要一步。在任何時候,積極規劃,及早求助,都是渡過經濟難關的智慧。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