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賠償點計?】2025病假糧、永久傷殘金額計算懶人包(附勞工處最新指引)

【工傷賠償點計?】2025病假糧、永久傷殘金額計算懶人包(附勞工處最新指引)

根據香港勞工處近期公布的職業安全及健康統計數字,本港的僱員補償個案數字再次引起社會對在職人士權益的廣泛關注。數據揭示了不同行業所面臨的職業安全風險,亦突顯了當不幸事故發生時,清晰了解自身權益的重要性。對於許多打工仔而言,一旦不幸因工受傷,除了身體承受的痛苦,最直接的衝擊莫過於收入中斷和龐大的醫療開支。究竟工傷賠償點計?病假期間的「五分四糧」如何釐定?若造成永久傷殘,補償金額又牽涉哪些複雜的計算公式?本文將為你提供一份超詳盡的「工傷賠償點計」懶人包,從法律基礎到三大核心項目的具體計法,助你全面掌握應有權益,確保在逆境中獲得應得的保障。

工傷賠償核心概念:第一時間要知啲咩?

在深入研究如何計算賠償金額之前,必須先釐清兩個最基本的概念:究竟法律上點樣先算「工傷」?以及工傷發生後,僱員和僱主有什麼責任和必須遵守的時限?搞錯了這些,隨時會影響索償的資格和流程。

工傷定義:點樣先算係《僱員補償條例》保障嘅「工傷」?

很多人以為只有在辦公室或地盤發生的意外才算工傷,其實不然。根據香港法例第282章《僱員補償條例》,工傷的定義遠比想像中廣闊。簡單來說,只要僱員是「在受僱工作期間,因工遭遇意外以致身體受傷」,就可被視為工傷。這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 執行職務時:在工作地點,因執行職務直接導致的意外。例如:辦公室文員被文件櫃砸傷、廚師切菜時割傷手指。
  • 上下班途中:在八號或以上颱風訊號、紅色或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間,於工作時間開始前或結束後四小時內,在往返居所和工作地點途中發生的意外。
  • 駕駛或操作交通工具時:在僱主許可下,為工作需要而駕駛或操作由僱主提供的交通工具時發生的意外。
  • 指定職業病:因工作性質而患上法例指明的職業病,例如手臂振動過度引致的「白指症」。

黃金呈報期:工傷發生後,僱員與僱主各自的責任與關鍵時限

意外發生後,時間就是關鍵。僱員和僱主都必須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呈報,否則可能影響索償,甚至觸犯法例。

角色 責任與行動 關鍵時限
僱員 應在意外發生後,盡快通知僱主或其代表(如主管)。通知方式可以是口頭或書面。 沒有嚴格法定時限,但建議「越快越好」,以免因延誤引起爭議。
僱主 在知悉工傷事故後,不論該意外是否引起任何支付補償的法律責任,都必須向勞工處處長呈報。 導致僱員死亡:7天內
導致僱員受傷:14天內

推薦文章

想了解更多關於僱主責任及勞工保險的選擇?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勞工保險保什麼?僱主一定要買?

【賠償點計?】工傷三大核心項目計算方法全解析

工傷賠償主要分為三大類:俗稱「病假糧」的按期付款、一次性的永久傷殘補償,以及實報實銷的醫療費用。每一項都有其獨特的計算方式和規則。

項目一:按期付款 (俗稱:病假糧) – 「五分四人工」點樣計?

這是工傷期間最基本的生活收入保障。當註冊醫生證明僱員必須暫時喪失工作能力(即需要放病假),僱主便須支付按期付款,金額為僱員每月收入的五分之四 (4/5)

計算關鍵:「每月收入」的定義非常重要。它不只是底薪,還包括:

  • 經常性加班補薪
  • 交通、食物、房屋等津貼
  • 小費及花紅

計算公式如下:

每日病假糧 = (發生意外前1個月的收入* 或 過去12個月的平均每日收入**) × 4/5

*適用於月薪僱員
**適用於日薪或收入不固定的僱員

項目二:永久喪失工作能力補償 – 如何根據年齡、月收入及「傷殘百分比」計算?

如果工傷導致僱員永久地(部份或完全)喪失賺取收入的能力,僱員便有權獲得一筆過的大額補償。這筆款項的計算相對複雜,涉及三個主要因素:年齡、每月收入、以及由勞工處評估的「永久喪失賺取收入能力百分率」(俗稱「傷殘百分比」)

補償金額的計算基數會因應僱員在意外發生時的年齡而有所不同:

年齡 計算基數 (月薪倍數) 計算公式
40歲以下 96個月 每月收入* × 計算基數 × 傷殘百分比%
40歲至56歲以下 72個月
56歲或以上 48個月

*註:計算補償的每月收入設有法定上限,目前為$36,550。

舉例:一名35歲的建築工人,月入$30,000,因工傷導致手部功能永久喪失10%。他的永久傷殘補償金額為:$30,000 (每月收入) × 96 (計算基數) × 10% (傷殘百分比) = $288,000。

項目三:醫療費用補償 – 實報實銷有冇上限?

僱主有責任支付僱員因工傷而引致的醫療費用。這項補償是實報實銷的,但設有每日的費用上限。涵蓋的治療項目包括:

  • 註冊醫生、中醫、牙醫的診金
  • 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脊醫的費用
  • 入院、手術及其他治療費用

每日費用上限:

  • 僱員入住醫院:$300
  • 僱員非入住醫院:$300
  • 僱員在同日接受住院及非住院治療:$370

重要提示:僱員必須保留所有醫療費用的正本收據,作為索償憑證。

自僱人士注意

傳統的勞工保險不保障自僱人士。如果你是freelancer或自僱人士,更應主動了解市場上的意外保障計劃,確保自己工作時有足夠保障。例如市面上有專為自僱人士設計的意外保障方案,提供類似工傷的保障。

工傷賠償計算機 vs. 人工計算:兩者有何分別?

現時網上出現不少「工傷賠償計算機」,聲稱只要輸入簡單資料就能估算出賠償金額。它們雖然方便,但與專業人士的精準計算仍有差距。

線上計算機的便利性與估算局限

線上工具的優點是快捷方便,能讓你在短時間內對可能的賠償額有一個初步概念。但它們的局限也很明顯:

  • 無法處理複雜收入:對於收入包含大量非固定津貼、花紅或佣金的個案,計算機難以準確計算「每月收入」。
  • 未能評估傷殘程度:傷殘百分比是影響賠償額的關鍵,必須由醫生和勞工處專業評估,計算機只能靠使用者自行輸入一個估計值,結果可能與現實相差甚遠。
  • 忽略個案特殊性:每個工傷個案都有其獨特性,例如是否涉及第三方責任等,這些都是線上工具無法考慮的因素。

何時應尋求專業法律意見以作精準計算?

雖然並非所有工傷個案都需要律師介入,但在以下情況下,尋求專業法律意見是明智之舉:

  • 1. 嚴重傷亡事故:涉及死亡或嚴重永久傷殘的個案,賠償金額巨大,計算複雜,且可能涉及民事索償(普通法索償)。
  • 2. 與僱主或保險公司存在爭議:例如對工傷的成因、傷殘程度或賠償金額計算有分歧。
  • 3. 不確定自身權益:不清楚自己應得的賠償項目和金額,或不熟悉索償程序。

常見問題 (FAQ) – 關於工傷賠償的常見疑問

Q1:工傷病假最長可以放幾耐?

根據《僱員補償條例》,僱員可享有最多24個月的工傷病假,期間可領取「五分四糧」。如果24個月後,經醫生證明仍需繼續休假,在雙方同意下可延長最多12個月,即總共36個月。

Q2:如果僱主冇買勞工保險,我仲有冇得賠?

有。即使僱主違法沒有購買勞工保險,受傷僱員仍可向「僱員補償援助基金管理局」申請索償。基金會先向僱員支付應得的賠償,然後再向違法的僱主追討相關款項及附加費。同時,沒有購買勞保的僱主已觸犯刑事罪行。

Q3:自己疏忽導致工傷,會影響賠償金額嗎?

一般情況下不會。《僱員補償條例》奉行「不追究過失」原則,即使意外是因僱員自身疏忽或犯錯所致,只要是在受僱期間因工受傷,他仍然有權獲得賠償。唯一的例外是,如果意外是因僱員的「嚴重及蓄意過失」所致,則可能影響索償資格,但若導致死亡或嚴重永久傷殘,則仍可獲賠償。

Q4:工傷賠償金額需要繳納薪俸稅嗎?

不需要。根據稅務局的規定,所有根據《僱員補償條例》發放的補償款項,包括病假糧和永久傷殘補償金,均不屬於應課稅收入,僱員無需為此繳納任何薪俸稅。


總結

準確理解「工傷賠償點計」是保障自身權益的第一步。本文詳細拆解了三大核心賠償項目——按期付款(病假糧)、永久喪失工作能力補償及醫療費用的計算要點。緊記,工傷索償是一個有嚴謹法律框架和程序的過程,從第一時間呈報,到準確計算收入,再到專業的傷殘評估,每一步都至關重要。雖然網上計算機可作初步參考,但在面對複雜或有爭議的個案時,及時尋求法律或專業人士的協助,才是確保自己能「攞足」應有賠償的最穩妥做法。隨著法例的不斷更新,僱員與僱主都應時刻保持對最新資訊的關注,共同構建一個更安全的職場環境。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專業建議。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