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韻猶存】香港國際地位面臨挑戰:特區政府能否力挽狂瀾?

香港國際地位面臨挑戰

香港國際地位面臨挑戰

公佈的國際排名榜顯示,香港在某些關鍵經濟指標上出現了顯著的下滑,如新股市場集資額和港口輸送量的大幅減少。與此同時,儘管全球最佳機場排名有所回升,但與昔日多次奪冠的輝煌相比,香港仍有一段距離。這些國際排名的起伏,雖然看似只是一時的波動,卻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和“香港已經玩完”等聲音出現後,特區政府面臨著重建外界對香港前景信心的迫切任務。

香港國際地位變化與信心挑戰

香港的國際地位變化並非無跡可循。從企業家、管理層到基層員工,甚至是普通的士司機,都能感受到這種變化帶來的衝擊。2019年的社會動蕩,加上隨後的全球疫情衝擊,股市、樓市、零售業、進出口表現持續不振,對香港的經濟和旅遊業造成了不小的打擊。例如,旅遊業的衰退導致飯店入住率驟降,零售業和餐飲業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然而,特區政府在口頭上不斷強調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變,並反駁外界關於香港地位下降的言論時,人們開始用“腳”投票,表達對香港前景的擔憂並懷疑政府是否有實質性的措施和行動來支持這一立場。

國際地位面臨挑戰 經濟回暖

特區政府的應對策略

特區政府試圖通過加強盛事經濟的推廣來應對這一挑戰。通過舉辦更多不同主題和形式的盛事活動,政府希望為訪港旅客和市民創造更多活動體驗,同時凝聚社會力量,形成全民參與的氛圍,帶動消費情緒,進而促進商機。然而,僅靠不斷舉辦盛事並不足以挽回人們對香港的信心。

內外因素與政策執行

中美關係的惡化、中國經濟的疲弱、全球經濟的通脹困擾等因素都是特區政府無法直接控制的。然而,政府可以在自身能力範圍內做好本職工作,完善推行每項政策。以最近的“走塑”和垃圾征費措施為例,雖然這些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由於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推出,且配套和解釋不足,導致市民和餐飲業界產生怨言。這不僅影響了政策的執行效果,也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因此,對於特區政府來說,重建人們對香港的信心比關注國際排名的升降更為重要。只有當人們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時,才能共同努力推動香港的發展,恢復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這需要政府、企業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和長期積累。

其它參考資料:

https://evision.news/economy-celebrity/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