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津/生果金(高齡津貼)下月加1.3% 政策調整能否平衡財政壓力與長者保障?

長生津/生果金(高齡津貼)下月加1.3% 政策調整能否平衡財政壓力與長者保障?

香港政府宣布自2025年2月1日起調整高齡津貼金額(俗稱生果金),每月金額上調至1,620港元,相當於加幅1.3%。此舉將每年增加9.3億港元的財政支出,涵蓋了「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和「公共福利金計劃津貼」。長生津/生果金(高齡津貼)金額的上調,旨在紓緩長者經濟壓力,特別是在生活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然而,面對人口老齡化與財政赤字雙重挑戰,這一措施是否足以應對長期需求仍存疑問。

高齡津貼資產限額與申請資格簡化 受惠人群擴大

高齡津貼作為香港政府的長者福利政策之一,申請門檻低且不設資產限額,受惠人群廣泛:

  • 年滿70歲的香港居民即可申請;
  • 無需進行收入或資產審查;
  • 可與其他非津貼型福利同時享有。

相比之下,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雖提供每月4,195港元的較高金額,但要求年滿65歲並符合資產及入息審查條件,政策針對性更強,適合經濟負擔較重的家庭。

長者福利津貼詳情與申請條件

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為每月4,195港元,專為年滿65歲的長者設立。符合入息及資產審查條件,且沒有同時領取綜援或公共福利金的長者可申請。這項措施的上調能有效幫助符合條件的長者,特別是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

高齡津貼(生果金):每月1,620港元,專為70歲以上長者而設。高齡津貼與長者生活津貼且無需資產審查,條件相對簡便。此項津貼設立的目的是為高齡長者提供及時的經濟支援,尤其是對那些未必有其他收入來源的年長人士。

傷殘津貼:金額範圍2,070港元至4,140港元不等,根據傷殘程度而定。此津貼無年齡限制,並需通過醫療評估來確定殘疾程度,強調對傷殘人士的重視,並為他們提供實質的經濟支持。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每月金額在4,195港元至7,130港元之間,根據申請者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整。該津貼設有資產審查限制(上限53,000港元),且僅針對經濟有需要的任何年齡人士。

長者生活津貼與高齡津貼的比較

高齡津貼的金額相對較低,主要針對70歲以上的長者,而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則針對年滿65歲且符合收入及資產審查條件的長者,金額較高。雖然高齡津貼金額較低,但並無資產限額,只要符合年齡需求就可申請。

高齡津貼與長者生活津貼並存 彌補社會保障空缺

高齡津貼金額雖較低,但申請條件更為寬鬆,適用於未必符合資產審查條件的年長人士,特別是70歲以上無固定收入的長者。而長者生活津貼則重點照顧經濟困難的65歲以上人士。

這種多層次的社會保障模式,表面上能有效覆蓋不同需求群體,但實際操作中,仍需平衡申請條件的嚴謹性與資源分配的公平性,避免濫用資源或出現重疊補貼。

財政壓力加劇 長者福利支出佔比逐年攀升

根據2024年《香港財政年度報告》,社會保障開支已佔政府總預算的25%,其中長者相關福利是重點開支項目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這一比例預計在未來十年內進一步上升。

值得關注的是,香港財政赤字自2023年以來持續擴大,2023/24年度赤字已突破千億港元。隨著社會福利需求增加,如何在保障長者生活與維持財政穩定間取得平衡,成為政策制定者面臨的核心問題。

國際對比:高齡津貼制度能否借鑒瑞典模式?

瑞典的養老金制度以社會保險和收入再分配為核心,通過設立儲蓄型養老金減輕公共財政負擔。這一模式強調高收入群體的更多繳納責任,並通過投資收益支持低收入長者,從而減少貧困風險。同時,瑞典養老金開支僅佔GDP的10.7%,在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公平間取得了平衡。

相比之下,香港的高齡津貼和長者生活津貼依賴於政府財政撥款,缺乏可持續的儲蓄或投資機制。未來,香港或可探索更多創新型政策,借鑒國際經驗,逐步減輕財政負擔,同時維持對長者的保障力度。

高齡津貼調整是短期紓困 長期挑戰仍需關注

雖然高齡津貼金額的調整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長者經濟壓力,但僅依靠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難以滿足老齡化社會帶來的長期需求。未來,香港需在現行政策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可持續的改革方向,以應對日益加劇的財政壓力和社會需求,確保高齡津貼等制度能在平衡社會公平與財政穩定中發揮更大作用。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