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隨著香港經濟環境變化與生活成本持續上升,失業人士面臨更大財政壓力,促使政府及慈善機構加強支援政策。2025年,香港三大主要失業救濟金計劃——公益金及時雨基金、保良局扶弱基金及社署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綜援)提供不同程度的短期經濟援助,以助失業人士渡過難關。此外,在職家庭就業不足津貼(職津)亦鼓勵市民積極投入勞動市場,減低對失業救濟金的依賴。
延伸閱讀:
三大失業救濟金計劃比較:資助金額與申請門檻各異
根據最新公佈數據,三大失業救濟金計劃的資助金額、申請資格及審批機制有所不同,適合不同背景的失業人士申請:
- 公益金及時雨基金:短期紓困金額介乎3,000至12,500港元,適用於未獲其他基金或政府資助的香港居民。
- 保良局扶弱基金:最高提供6,000港元,並設有入息及資產審查,僅限經保良局、社署或醫管局註冊社工轉介申請。
- 社署綜援:按家庭狀況及年齡劃分,標準金額400至7,645港元不等,另有特別津貼可涵蓋租金、醫療等基本開支。
從申請門檻來看,及時雨基金門檻較低,適合突發經濟困難的市民;而保良局扶弱基金與社署綜援則需通過較嚴格的入息及資產審查,審批時間相對較長。
政府強調「以工代賑」,職津計劃鼓勵就業
除了傳統的失業救濟金,政府積極推動在職家庭津貼(職津)計劃,以家庭為單位發放補助,減少跨代貧窮問題。2025年職津申請條件如下:
- 工時要求:非單親住戶每月工作時數需達144小時,單親住戶則為36小時。
- 入息及資產審查:家庭收入及資產須低於上限(如1人家庭全額職津月入不得超過11,000港元)。
- 資助金額:根據家庭人數與工時,每月可獲1,150至1,610港元的住戶津貼,合資格兒童可額外獲發805至1,610港元。
分析指出,職津計劃有助促進勞動市場復甦,減低市民對失業救濟金的依賴,同時保障基層市民的基本生活。
經濟專家:失業救濟應與勞動市場改革並行
經濟學者認為,香港失業救濟金雖能提供短期支援,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應改善就業市場流動性,推動技能提升計劃,幫助失業人士重新就業。「單靠發放津貼並不能解決失業問題,政府應進一步拓展再培訓機會,確保市民能夠獲得長遠穩定收入。」
隨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政府或需進一步檢討現行失業救濟金政策,提升援助效能,確保香港市民在面對財政困難時仍有穩定的社會保障網。
相關資料:
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登記表格(2023 年 2 月版本)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指引(2024 年 11 月版本)(PDF)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小冊子( 2022 年 9 月)表格及指引可於 社會福利署(社署)網頁下載或到各區 社會保障辦事處 索取
失業救濟金 2025 常見問題
自己離職可以領失業補助嗎?
若勞工的離職原因尚未確定,仍可先行申請失業補助,以保障在此期間的基本生活需求。若勞工已離職並提出勞資爭議調解,則可暫時領取失業補助。然而,若最終確定申請人屬於自願離職,並不符合申請資格,則須於15日內償還所領取的補助金額。
拿綜援可以工作嗎?
為鼓勵受助人積極就業及繼續工作,社會福利署設有「豁免計算入息」的政策,即在評估受助人應獲綜援金額時,無需扣減來自工作的收入。此政策適用於已領取綜援滿兩個月的個案,無論受助人屬於何種類別。當綜援受助人成功找到工作時,部分收入可獲豁免,不會在其綜援金額中扣減。
失業救濟金可以領幾次?
失業補助並未設有領取次數的限制,因此只要符合申請資格,無論過去是否曾經領取過,申請人都可再次申請。然而,若在首次領取失業補助後成功找到工作,並再次遭遇非自願離職的情況,則二次申請時可領取的補助金額將受到以下因素影響:已領取補助的月份將被扣除,且可能會扣減提早就業獎勳津貼。
傷殘津貼需要資產審查嗎?
此計劃不設資產審查,旨在幫助年齡在60歲以下,居住在社區並正領取公共福利金計劃下高額傷殘津貼的嚴重殘疾人士,尤其是那些家庭經濟困難的受惠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