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騙局 詐騙受害港人急升72% 半年損失6.7億港元!年輕投資者成重災區

近日,香港金融科技公司FIS的一項調查顯示,72%的香港消費者對網上銀行詐騙表示擔憂,而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曾經成為網上銀行詐騙的受害者。隨著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投資騙局也越來越猖獗,給消費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根據香港警務處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因投資詐騙所造成的損失達到6.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上升了25%。這一數字反映了香港投資者在網絡上遭受詐騙的現狀。投資者常被引誘參與一些看似合法的投資計劃,例如外匯交易、加密貨幣及其他高回報的金融產品,最終卻發現自己所投入的資金蒸發無蹤。

常見的投資騙局形式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投資騙局形式,這些方式不斷演變,對消費者造成困擾:

騙局類型 特點 受害者比例
外匯交易騙局 虛假保證高回報,通常以低入場費吸引投資者 38%
加密貨幣詐騙 利用加密貨幣的熱潮,設計假交易平台或ICO項目 25%
假投資顧問 冒充專業顧問,提供虛假投資建議並收取高額顧問費 30%
群組投資 通過社交媒體或訊息平台組織的投資群組,誘騙投資者參加 20%

根據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的報告,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年輕投資者尤其容易受到影響,因為他們更依賴於網絡資訊,對於詐騙的警覺性相對較低。

提高警覺,防範投資騙局

面對日益嚴峻的投資騙局,消費者需要提高警覺,採取以下幾個措施來保護自己的財產安全:

  1. 研究公司背景:在進行投資前,應仔細研究相關公司的背景,包括查閱其是否獲得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的批准。
  2. 謹慎對待高回報:如某項投資承諾的回報遠高於市場平均水準,應保持懷疑態度。
  3. 保護個人資料:避免在不明網站上輸入個人和銀行資料,並定期更新密碼。
  4. 尋求專業意見:對於不熟悉的投資項目,應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避免盲目跟風。

結語

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投資騙局的手法層出不窮,消費者需要更加警覺。在作出投資決定前,應深入研究、謹慎行事,才能有效減少潛在風險。香港的金融監管機構也應加強監管和教育,提升公眾對投資詐騙的認識,為消費者提供更安全的金融環境。

滚动至顶部